
2025年10月18日12时,清华园的一则新闻,传遍了华人世界,杨振宁先生仙逝实盘配资公司,享年103岁。
西南联合大学,为数不多的还在世的大师,少了最有分量的一位;中国硕果仅存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至今没有等到后继者;清华百岁以上的校友少了一位,那颗最亮的巨星,陨落了。
昨天开始,清华老科学馆,曾经是我们八十年代读书时的物理系所在地,也是后来杨先生回国后工作的高等研究中心,在一楼设立灵堂。这两天来此拜谒瞻仰大师的老师学生,络绎不绝,馆外排起了长队。我们在今天下午去献花,人相对不那么多。灵堂庄严肃穆,摆满了白色黄色的菊花,以寄托哀思。音乐是小夜曲和肯塔基家乡这样一些轻音乐,估计也是杨先生生前喜爱的音乐。
展开剩余87%其实,这个著名的科学馆,一代代大师辈出,清华物理系包括西南联大物理系,不仅有王竹溪(杨振宁老师)、叶企孙、周培源这样的一代宗师,有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最早的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王淦昌、赵九章、彭恒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等两弹一星功勋,清华物理系,可谓名满天下。可惜后来院系调整,精英都去了隔壁,再也没有往日的辉煌。我们80年代读书的时候,只有偏应用的工程物理系,后来才恢复物理系。长长的走道,里面曾经有我们念书时,做高等物理实验的实验室。我们的物理老师张三慧先生,经常说到他的老师王竹溪,笔记特别工整(校史馆有展览),治学特别严谨。
秋日的清华园,理学院西侧的爬墙虎和橡树,叶子已经红了;近春园的临漪轩,波光里蒹葭萧瑟;拱桥映波,像是寄托一种静静的哀思。
理学院的雕塑,伴着老气象台天文塔,熠熠生辉。科学馆对面的清华学堂,侧面的大礼堂,还有北边的西大操场,都是清华最早的建筑,也是杨先生接触最多的地方。此时,夕阳西下,都抹上了金边。仿佛先生的思想和精神,还在这里闪着光辉。“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堪称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杨振宁李政道关于“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探索,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一代大师的治学风范。
杨振宁老先生,小时候是在清华园西院11号长大,归国后晚年居住在这片陈赛蒙斯楼的东北角的这座白楼,最后也在清华园仙逝的。按他的话说,人生就是一个圆。大师从起点到终点,都在这个美丽的园子里,其实也是一种圆满。
巨星陨落,日月无光。今天秋色余晖的清华园,明天一定会星光灿烂!
2025年10月20日 写于北京清华园
部分文字参考《杨振宁先生生平》
图片来自华为P40 Pro手机拍摄
作者简介
符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81级本科。现任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曾任太阳计算机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和亚太区高管等,云基地北京天地云箱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等。喜欢运动,担任清华校友跑步爱好者俱乐部主席,北京马拉松协会副会长。热爱旅游,写一点文字,散记走过的世界四十多个国家。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头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